著名玉器专家于明解读翡翠收藏与鉴赏
2013年9月28日晚19:30,【馆藏讲堂】(第四期)玉为何来之翡翠收藏与鉴赏在中外首工美术馆如期举行。本期讲座主讲嘉宾是中国著名玉器专家、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美院特聘教授于明,于明教授长期从事玉器研究工作,对玉文化有着深入的见解和领会,对我国玉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此次讲座当中,于明教授不仅为人们解读了玉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还在鉴赏和收藏翡翠方面为大家提供了极具价值而又非常实用的参考指标!
玉为何来?对于很多爱玉、藏玉的朋友甚至是一些资深的藏家都未必能够说得清楚,但是大家都很清楚,玉是一种美好的事物,尤其在中国文化当中,任何美好的字眼或词语都要和玉联系起来,表明中华民族历来对玉有很深的民族情结。
在于明教授看来,玉本身就是美丽的石头,金属的、玻璃的、塑料的都不能称之为玉,然而也不是所有美丽的石头都能称之为玉,比如红宝石、蓝宝石、钻石等,这是因为玉具备五德,可以通人性,这也是玉文化为什么能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久盛不衰的魅力所在,玉在中国历史上分为神玉、王玉、民玉三个阶段和形态:远古时期,人们把玉奉作与上天沟通的媒介,认为玉可通神;封建时代统治者把玉作为一种权利和阶级的象征,任何人不得僭越;封建晚期至今,玉虽然已经不再是一种特权,但仍然承载着人们的意愿和祝福。
然而以上这些一般是指和田玉,那么翡翠是不是玉呢?于明教授讲到:翡翠真正进入中国是在清代乾隆时期,大学士纪晓岚(1724--1805)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可见在当时六七十年间翡翠由普通的石头一跃成为玉中之王,其价格已经远远超过真玉!详情请咨询收藏顾问
谈到如何看待翡翠的收藏时,于明教授警示大家,一定要多学习、多比较,从实践中掌握翡翠的升值规律,万不可以为在书本上学到的鉴别方法可以运用到实际收藏当中。另外,翡翠不需要从料、工、型、纹四个角度来考量,因为它更多的是以挂坠、戒指、手镯等随身佩戴的形式出现,料的好坏决定它的价值。此外,大家还要注意自己购买翡翠的真实目的,是用来投资、用来收藏,还是用来美化自己,一般来说三者不可兼顾,如果只是用来投资,就无需在意它好看与否,而用来美化的也一般不会佩戴收藏级别的翡翠……
在为大家细致分析了翡翠收藏的几个要点之后,于明教授还兴致勃勃的为现场藏友鉴赏各自的藏品,大家纷纷拿出自己收藏已久的爱玉请专家长眼,有的是正宗的和田羊脂玉、有的是中高档的翡翠饰品、有的是做的漂亮的石头……。随后,于明教授带领大家现场参观了“云南腾冲翡翠精品展”展出的部分翡翠精品,他边点评这些作品边告诉大家:收藏翡翠一定不要收藏B货、C货,这些东西中有人工掺入的东西,没有价值,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天然翡翠(即A货)都值得收藏,要看种色的好坏,种色俱佳者一般都已经达到收藏级别,价值不菲!
据悉,玉为何来之云南腾冲翡翠精品展将持续至10月2日,在这里,您可以欣赏到不同种水、不同色彩的翡翠精品,欣赏到真正老坑玻璃种的晶莹剔透,满阳绿翡翠的鲜翠欲滴,三分水的无暇,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浑然天成,造就了翡翠这一美玉。所有参展翡翠制品全部由“百年鸿玉”精心提供,包括挂件、手镯、摆件等天然翡翠,可佩戴、可收藏、可投资、可传家、可送礼……,每一件翡翠都货真价实,确保买的放心、戴的舒心、送的安心!